2025年10月7日,華盛頓: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經濟表現繼續好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但面對當前的全球不確定性,該地區需要推進雄心勃勃的改革,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保持經濟增長。
世界銀行2025年10月期《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預測,今年該地區經濟增速為4.8%,略低于2024年的5.0%。越南以6.6%的增速領先,其次是蒙古(5.9%)和菲律賓(5.3%);中國、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均預計增長4.8%,太平洋島國為2.7%,泰國為2.0%。
東亞包容性發展的成功模式目前面臨新的挑戰。近期的就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低生產率、通常是非正規的服務業崗位,這些崗位提供的發展機會有限。此外,年輕人就業困難,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仍然較低。盡管2025至2026年預計將有2500萬人擺脫貧困,但在該地區大多數國家,易陷入貧困的人口比例已超過中產階級。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卡洛斯·費利佩·哈拉米略表示:“該地區面臨一個就業悖論——經濟增長相對強勁,但未能創造足夠的高質量就業崗位。通過更大膽的改革來消除企業市場準入和競爭障礙,可以釋放私人資本,使有活力、高效率的企業得以蓬勃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在該地區努力實現包容性增長、滿足人民發展愿望的過程中,世界銀行將始終是其堅定的合作伙伴。”
高頻經濟活動指標顯示地區經濟增長勢頭正在放緩。盡管零售額有所增長,但消費者信心尚未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工業生產強勁,但企業信心低迷;近期關稅上調前出口有所加速,但新出口訂單表現疲軟。
預計2026年地區經濟增速將放緩至4.3%。未來增長表現將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貿易限制增加,全球不確定性雖有緩解但仍居高位,全球增長放緩,以及各國國內政策選擇——尤其是一些國家對財政刺激而非結構性改革的依賴。
報告呼吁推進人力資本和數字基礎設施領域的改革和投資,加強服務業競爭,實行有助于確保就業機會與勞動者技能相匹配的政策。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數字平臺的快速發展,要求企業、勞動者和政策制定者掌握新技能,提高應對變化的敏捷性和適應力。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迪蒂亞·馬圖表示:“過去30年,東亞地區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增長使10億人擺脫貧困,但該地區目前面臨貿易保護和工作崗位自動化的雙重挑戰。營商環境改革和教育水平提升可以促進機會與能力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更高的增長和更好的就業。”
世界銀行對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貧困標準為每天6.85美元。來源:世界銀行數據話題:貧困與不平等。
世界銀行上調中國今明年GDP預測
圖:中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的趨勢,世界銀行上調中國今、明兩年GDP增長預期。
【大公報訊】世界銀行發布半年一度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報告指出,該區域經濟表現持續優于全球其他地區,并同步上調中國今、明兩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其中,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從半年前的4%上修至4.8%,2026年亦由4%調升至4.2%,但關注出口放緩及公共債務上升影響。此外,世界銀行預估,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明年南亞經濟增幅將從6.6%顯著放緩至5.8%。
針對整個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展望,世界銀行將今年增長預期,由4月評估的4%上調至4.8%,略低于2024年的5%;2026年增速預測也從4.1%調高至4.3%。若排除中國,該區域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上修至4.4%,2026年則維持4.5%不變。
報告中提到,盡管區內零售額有所增長,但消費者信心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同時,在近期關稅上調之前,出口雖見加速,但新出口訂單表現仍顯疲弱。
東亞須推動結構性改革
報告進一步指出,區內經濟增長可能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貿易限制增加、全球不確定性持續高企、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各國國內政策選擇等。世界銀行認為,在當前不確定的環境下,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有必要推動結構性改革,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維持經濟增長動能。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卡洛斯.費利佩.哈拉米略表示,該地區可透過更大膽的改革,消除企業在市場準入與競爭方面的障礙,從而釋放私人資本,促進更高效、更具活力的企業發展,創造就業崗位。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迪蒂亞.馬圖則指出,過去30年來,東亞地區以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模式推動增長,使10億人擺脫貧困。然而,目前該地區正面臨貿易保護主義與工作自動化的雙重挑戰。他強調,改善營商環境與提升教育水平,有助于形成機會與能力之間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更高增長與更優質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