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時50分,召開班前會,宣讀施工計劃、清點防護人員與防護備品、講述安全注意事項及作業內容。
10分鐘后,班前會結束,施工人員各就各位。
定襄的清晨有點冷,天色微熹,總指揮高洪奎一聲令下:“現在是5時48分,跨朔黃鐵路現澆連續梁轉體施工開始。”隨之,5號墩T構、6號墩T構轉體操作組,以及測量組、技術組接連發回實時采集報告。
在人們的期待中,7時30分,現場負責組長報告:“轉體作業完成,轉體梁順利到位。”
這是9月30日,來自雄忻高鐵山西段4標同河特大橋跨朔黃鐵路轉體橋施工現場的一幕。隨著2.3萬噸雙T構橋體在預設軌道上平穩完成33°逆時針轉動,橋體實現精準就位,標志著項目成功攻克跨越繁忙能源干線施工核心技術難關,為雄忻高鐵后續建設按下了“加速鍵”。
“此次轉體的橋梁段落,是雄忻高鐵全線跨度最大、轉體重量最重的連續梁,也是山西省內首座不等跨跨越鐵路轉體橋梁。全長273.7米的橋體由5號、6號墩兩個T構組成,其中5號墩T構長146.85米,6號墩T構長104米。值得一提的是,5號墩T構兩側長度不等,一端為74米,一端為72.85米。”項目技術負責人李文告訴記者,要保證“蹺蹺板”兩側平衡,是工程的一個挑戰,在這種狀況下要實現同步轉體且精準對接,平衡控制需達到毫米級的要求。
項目負責人余海鵬介紹:“施工面臨的外部環境挑戰同樣嚴苛。轉體橋跨越的朔黃鐵路是國家重要能源運輸通道,平均每6—8分鐘就有一列重載列車通行。傳統跨線施工方式無法滿足要求,必須采取‘不干擾運營’的施工路徑。”
為攻克難題,中鐵三局采用“先建后轉+精準控轉”技術方案,分階段突破施工難點。在前期施工階段,項目團隊避開鐵路運營線路,在鐵路兩側平行方向完成5號、6號墩及梁體現澆施工;針對樁基入巖深度大、巖層極硬、成孔困難、球鉸安裝精度要求高等問題,通過多輪方案論證,確定采用旋挖鉆機套鉆成孔技術,完成樁基施工;并運用三維激光定位技術,將球鉸安裝誤差嚴格控制在0.5毫米以內。
記者了解到,轉體施工前,技術人員借助有限元分析軟件精確計算牽引力與安全系數,委托第三方機構完成梁體稱重,并對T構兩側進行配重調整,同時通過5°試轉采集12項關鍵參數、建立動態修正模型,最終在既定“天窗期”內,依靠智能液壓轉體系統實現橋體平穩轉體。
“此次轉體橋施工的成功,不僅驗證了大跨度、重荷載不等跨轉體技術的成熟性,更為跨越繁忙能源干線施工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2.3萬噸橋體成功轉出“空中芭蕾”后,高洪奎無比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