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5)在上海開幕。為期四天的大會以“設計無界·生生不息”為主題,聚焦設計驅動城市創新與產業升級。作為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設計板塊通過專題論壇、展覽展示、青年力量等多維度活動,系統呈現了上海在城市更新、技術協同與人才培育方面的前沿探索與實踐成果。
青年設計力量崛起:“U35”計劃點亮建筑未來
青年是設計創新的生力軍。本屆大會首次推出的“U35”青年設計人才計劃,聚焦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時尚設計、數字設計、服務設計及創意管理六大領域,旨在發掘35歲以下具有創新潛力的青年設計師。
在首批35人入選名單中,建筑行業代表表現亮眼: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徐燁、主任建筑師丁純,上海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張汝婷,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執行總監季俊、創意結構設計部總監顧樂明,以及意大利博埃里建筑事務所合伙人胥一波等6位青年才俊成功入圍。他們深耕綠色建筑、無障礙設計、適老化改造、城市更新等領域,參與了浦江兩岸景觀優化、世博文化公園、上海溫室花園等地標性項目,展現出青年建筑師在文脈傳承、技術集成與社會擔當方面的卓越能力。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葛東波指出,青年設計師正成為推動城市空間品質提升的關鍵力量。他們以“生態設計”為核心理念,將創意融入城市更新、老字號煥新、歷史街區活化等實踐,為上海建設世界一流“設計之都”注入可持續的創新動能。
城市更新實踐樣本:呈現“煥新·賦能·共生”多維路徑
作為大會建筑設計板塊的策展主體,華建集團在主場展覽中打造的“煥新·賦能·共生”城市更新專題展,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展覽以《城市更新·上海樣本》為藍本,通過“標志上海”“歷史城區”“公共空間”“商業空間”“工業遺產”“社區更新”六大板塊,系統梳理了上海城市更新的多元路徑與典型實踐。
在“標志上海”板塊,世界會客廳、蘇州河濱水空間、世博文化公園等項目展現了通過規劃統籌與功能重塑,打造城市封面的系統性策略;“歷史城區”板塊以張園、露香園住宅街區為例,詮釋了“修舊如舊”與業態創新相結合的風貌保護模式;“公共空間”板塊聚焦曹楊百禧公園、徐家匯體育公園等案例,呈現工業銹帶向生態、文化、休閑復合空間的轉型;而“工業遺產”板塊以上生·新所、上海二鋼為代表,展示了舊廠房通過空間重構與產業導入煥發新生的路徑。
展覽設計以綠色為主色調,呼應生態更新理念,并首次展出藝術裝置《光衍·數智枝穹》,以數字代碼模擬自然生長邏輯,構建“人與數字生態對話”的互動場景。華建集團表示,展覽不僅是成果展示,更是行業對話的“思想場”,旨在通過案例解析推動技術共識與模式創新。
更新機制協同創新:聯盟與白皮書共筑系統性支撐
作為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建筑設計領域專題論壇,在9月26日舉辦的“設計無界·更新共生——城市更新創新論壇”上,兩項重磅成果的發布標志著上海城市更新工作從項目實踐邁向系統化、機制化構建的新階段。
論壇上,上海城市更新技術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由華建集團、上海地產集團、上海建工集團、上海建科集團等四家單位聯合發起,匯聚開發、策劃、設計、施工、市政、交通等全產業鏈機構,旨在構建開放協作、資源聚合的技術平臺。聯盟將重點攻克城市更新中的規范瓶頸、審批流程優化、關鍵技術清單標準化等難題,為政府決策提供全維度技術支撐。
同期發布的 《上海城市更新技術白皮書綱要》 進一步明確了技術路徑與實施框架?!毒V要》基于“全要素統籌、全流程貫通、全專業集成”的技術矩陣,提出以“城市體檢+城市更新”為核心模式,覆蓋從診斷評估、文脈傳承到綠色智慧更新的關鍵技術環節。未來,《綱要》將通過十大典型場景的實踐應用,推動城市更新工作向科學化、精細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這兩大舉措共同為上海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從組織協同到技術標準的系統性支撐。
隨著技術聯盟的落地與白皮書的深化,上海有望為全球超大城市更新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上海方案”,而青年建筑師的成長則將為此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