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朝鮮即將迎來勞動黨建黨80周年紀念日,一場備受矚目的“大閱兵”正在平壤周邊緊鑼密鼓籌備中。韓國政府消息人士向媒體披露,衛星照片已捕捉到朝鮮訓練隊列、部署移動式發射臺等閱兵準備跡象,這場盛典不僅關乎國內凝聚力,更成為國際觀察家解讀地區局勢的關鍵窗口。
據透露,朝鮮自年初便向多國領導人發出邀請,中俄高層是否參與成為焦點。中方此前在九三閱兵期間與朝方高層互動時曾明確“加強戰略溝通”的意愿,雖未明確元首是否回訪,但“大門敞開”的表態留下想象空間。俄羅斯方面,去年6月普京曾訪朝,按慣例今年應由朝方回訪莫斯科,但普京近期在北京與朝方會晤時已發出訪俄邀請,本人親赴平壤可能性較低,更可能派出紹伊古、梅德韋杰夫等親信代表出席。其中,梅德韋杰夫身兼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及執政黨“統一俄羅斯黨”主席,其出席既符合黨際交流傳統,也契合建黨80周年的儀式需求。
然而,時間安排是最大挑戰。每年9月至12月是各國領導人外事高峰期,中方元首近期已連續參與多場國際會議,后續還將出席APEC、G20等多邊峰會。在密集的外交日程中,單獨安排對朝正式訪問需協調外交禮儀、政策溝通、安全評估等多重環節,目前尚未出現中方外長提前訪朝的跡象,俄方也未釋放相關信號,但朝鮮仍會全力爭取中俄高層出席——畢竟這場閱兵不僅是紀念活動,更是對外展示實力、釋放戰略信號的重要契機。
當前,朝鮮正迎來微妙的外交窗口期。在尹錫悅政府下臺、李在明政府釋放對朝善意之際,平壤卻延續強硬姿態,這源于其新近公布的外交戰略:將自身塑造為“地區外交中心國家”,對威脅采取“先發制人”策略,并主動引導地區及全球局勢向有利方向發展。金正恩的這一戰略已超越單純口號,試圖通過具體行動實現從“被動防御小國”向“主動塑造局勢的地區大國”的轉變。9月3日朝鮮領導人首次多邊外交亮相便是這一新定位的實踐,而其對美態度亦體現此邏輯——強調絕不放棄核武,但若美方放棄無核化執念、承認現實并尋求和平共處,朝方愿展開對話;同時,朝方不急于與特朗普接觸,但希望在有中俄“支持背書”的前提下恢復與美接觸。
如今,距離10月10日閱兵僅剩半月,中俄將派出何種規格代表團成為各方關注焦點。朝鮮的“棋手”心態清晰:它更傾向與“棋手”對話,而非“棋子”。李在明政府雖釋放善意,但在朝方戰略框架下,首爾仍被視為“棋盤上的棋子”。這場閱兵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展示,更是朝鮮向世界宣告其“地區大國”地位的關鍵舞臺,而中俄的參與規格,將成為衡量其外交突破的重要標尺。